正规炒股配资门户网_安全实盘配资门户网_实盘配资平台查询
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安全实盘配资门户网

你的位置:正规炒股配资门户网_安全实盘配资门户网_实盘配资平台查询 > 安全实盘配资门户网 > 国际演艺中心离广州还有多远?

国际演艺中心离广州还有多远?

发布日期:2024-03-18 11:33    点击次数:79

  今年在演出市场上,广州“出尽风头”。

  1—10月,广州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3%,其中,演艺市场活力四射,文化艺术业、娱乐业、电影放映同比分别增长86.8%、54.1%和29.8%。同时,在穗举办展览场次、参展观展人次、举办演唱会的艺人数量均排名全国前列。

  但“火热”总会散去,演出市场也终将回归平稳。大型演出活动可以带来大量人流聚集,但这种聚集终归是短时效应。如何让演出经济持续助力城市发展,让城市“曲终人不散”,是广州文旅的“必答题”。

  近日,广州连发三份文件,《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演艺中心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广州市“文旅体一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方案》《广州市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无一例外,他们都与文化旅游、文化演艺相关。

  三份文件是广州交出的首份“答卷”。细细研究下,这三份沉甸甸的政策文件几乎囊括了广州演艺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其中,广州思考如何立足自身特点盘活文化内容,如何打造优质原创文化演艺产品吸引人流……

  以政策文件为纲要引领,广州文化演艺的后续发力值得期待。

  南方日报记者洪钰敏

  演出经济的“下半场”

  有广州歌迷这样形容2023年,称之为“报复性看演唱会的一年”。

  随着积压的文娱消费需求的爆发,广州后生“再也呆不住了”。“一个月在海心沙看两场演唱会”“广深跨城追星”“特种兵式玩转湾区音乐节”……高频、多次、猛抢是2023年广州消费者追看演唱会的常态。

  不仅是广州,今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呈现“井喷”态势。

  仅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900亿元。

  火则火矣,但这样的“疯狂”让人忍不住发问,演艺市场会一直这样火热下去吗?

  对于这样的“演出热”,北京中视音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演出部总监库军强表示“亲眼见过不止一轮”,今年的情况和2004年、2005年热度非常相似。

  “和我们关注到的旅游消费报复性增长一样,演出市场的火爆是一种长期蓄能后波峰式的释放,短时间内出现井喷式增长。”成都锦城学院文旅管理系副教授邓静强调,大型演唱会、音乐节经济具有瞬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再看歌迷、粉丝,经过了一整年的“狂欢”,不少网友表示“钱包受不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绪的平复,消费者也将恢复理性。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演出市场会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以及演艺生态系统的修复,逐渐回归到平稳状态中来。“就拿票房贡献最为突出的演唱会、音乐节市场来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会更加理性。”

  演出市场将回归平稳,这是方向,也是趋势,那演出活动带来的效益终究是“黄粱一梦”吗?

  那也不见得。对于广州来说,演出经济的火热除了拉动消费之外,还给制造业带来真金白银。

  受益于演出市场景气度回升,舞台灯光设备企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大量的订单也让相关产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而广州演艺设备产业向来领先,以其中的头部企业浩洋股份为例,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3.30亿元、9965.54万元,同比增长42.47%、62.65%

  虽有利好,但远远不够,一场演出、几次活动、一年热闹带来的效应并不长久,思考如何面对演出经济的“下半场”是广州亟需准备的“功课”。

  广州乘势而上

  广州深知,当乘势而上。几日之间,三份文件接连出台,只为破除演出市场“一夜经济”的桎梏,让演艺有机融合到本地经济大环境之中,为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地基”。

  首先,演出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大型的演唱会、音乐节,基于本地资源创作出的演出,与当地文旅、地方历史、文化传承相契合,“有内容”的演艺将具备更强韧的生命力。

  因此,广州要打造的“四个中心”里,打造国际文艺精品智创中心位列首位。与其等人来唱演,不如自己创作,从打造艺术精品创作格局、做大做强市文化发展集、创新艺术生产模式、培育高端人才新智库等方面,让广州原创成为“留客之道”。

  不可否认的是,以演唱会为代表的演出经济,流动性和可复制性都很强,如何增强演出的植根性,对一个城市来讲很重要。而广州以四大文化品牌为“破局之钥”,立足于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培养演艺根植的土壤。

  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是广州的特色文化内容,依托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广州的演艺事业也将具备强势竞争力,因为别人“抄不来”“带不走”。

  在《实施方案》中,广州提出推出一批具有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广州特色、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打响四大文化品牌。

  以岭南文化为例,提出创建岭南文化示范点,入驻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以名家效应推动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将广东粤剧院、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蓓蕾剧院、海珠大戏院打造成“文化+创意+剧场+影像+跨界+时尚+体验”的岭南文化展示基地,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让演艺行业成为广州城市文化精神的生动载体。

  同时,《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国际演出中心,聚焦场馆建设,让好作品“有地演”。

  此前,广州被称为“广寒宫”的一大原因就是场馆不足,可见场馆设施对演艺经济的影响之大。

  为此,在方案中,广州整合剧院剧场功能,形成布局合理、艺种多样、名家集聚、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剧院群,构筑世界级艺术名家、名团、名作、名剧的引力场与实验场,打造文旅融合的综合性剧场。

  以广州大剧院为中心,链接星海音乐厅、友谊剧院、广东艺术剧院等高端剧场形成核心演出区,优化提升星海音乐厅、广东艺术剧院、友谊剧院、广州粤剧院红线女大剧院、广州市文化馆群星剧场、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广州芭蕾舞剧院等专业戏剧场馆,促进优质演艺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利用率最大化。

  “场馆给城市带来的聚合效应是长期的,其中打造的演艺新空间往往和城市更新密切相关,给老旧物业和丧失活力的街区注入了新内容,这也是演出经济的一环。”潘燕说。

  办法还有很多。发展旅游演艺也能够带动本地演出经济嵌入文旅融合布局。在《实施方案》中,广州提出打造国际演艺消费中心,打造一批文化演艺与商业、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消费场所,建设多元融合服务文艺消费引领区,促进旅游业、周边产业和第三服务业经济增长。

  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院长毛修炳表示,将演艺与旅游融合,发展旅游演艺能够让演出与本地文化、旅游资源高度融合,对于不同文旅业态的互动融合以及带动经济会产生积极而长期的作用。

  未来,广州将依托长隆大马戏、广州市森林海旅游度假区等重大文旅项目,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演艺商圈,并鼓励引导企业投资建设运营音乐空间,以常态化音乐演艺活动带动夜间经济,促进文商旅消费。

  “一次申请、一证准营”

  在四川演出,流程特别快,这是不少曾在四川演出的团队的“心里话”。

  一个城市要做大演出经济,一个有利于演出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被动的等待让城市演艺市场丧失主动权。

  在四川,演出审批时限被主动压缩,积极审批引进口碑、人气双高,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统一的正能量项目落地,提供“告知承诺+容缺受理”服务,采用签署告知承诺书、自行核验电子证照的方式进行核查,大大减少申请材料和证照,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最大限度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限、减跑路。

  一时间,四川演出市场迎来消费高峰。

  珠玉在前,广州亦迎头赶上,实施新型服务模式,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市场自然就活跃起来了。

  根据《实施方案》,建设国际演艺中心,要把演出市场“放管服”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文旅体一证通”作为建设重点文旅体项目的支持内容。

  “文旅体一证通”明确将文化旅游体育行业相关经营许可审批事项整合为一个准入项目,经营主体“一次申请、一证准营”。

  具体来看,“穗园通”,是指在文化产业园区内,由政府对园区、园区对其内的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的可行性事前服务。如把娱乐场所、网吧等文旅体领域41项审批事项融合为一个准入项目,为园区颁发一张“文旅体一证通”,实现“一次申请、一证准营”,选取黄埔区、番禺区先行试点,形成经验后在全市范围推广。

  “穗演通”,是指在同一演艺场馆(体育场馆)举办的营业性演出活动,实施以“简材料、缩时间、优流程”为主的新型服务模式,将在全市范围实施。

  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补贴政策不可少,单场演出最高补助20万元。

  《实施办法》提出,在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演出补助专项,每年补助不超过3000万元。

  同时,补贴政策还针对在本市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如对大型营业性演出(5000人以上)的主办单位,符合申请补助条件的,按照当年在本市举办演出规模给予补助,补助总额最高2000万元。单场演出售票20000人以上的,单场最高补助20万元。同一主办单位每年获得补助上限为200万元。对营业性演出活动的票务经营公司,在本市全年票务收入达到10亿元及以上的,补助总额最高1000万元,按照票务收入的1‰给予补助,每家公司最高补助金额200万元。



友情链接: